8月6日,國資委印發《關于規范中央企業采購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
《意見》提到,對于原創技術策源地企業、創新聯合體、啟航企業等產生的創新產品和服務,工信部等部門相關名錄所列首臺(套)裝備、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軟件,以及《中央企業科技創新成果推薦目錄》成果,在兼顧企業經濟性情況下,可采用談判或直接采購方式采購,鼓勵企業預留采購份額并先試先用。在衛星導航、芯片、高端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先進醫療設備等科技創新重點領域,充分發揮中央企業采購使用的主力軍作用,帶頭使用創新產品。
這或許意味著,以后國央企的采購會更加傾斜于國產,大膽用創新產品(國內的),而不是成熟產品(國外的)。本文首先聊聊衛星導航,在《2024年物聯網產業創新白皮書》中,提到北斗高精度定位的發展趨勢,其中有一點便是國產替代趨勢更加明顯。
以下將摘取《2024年物聯網產業創新白皮書》當中衛星導航相關的內容分享。
我國衛星導航產業產值持續增長,絕對增長相當可觀
伴隨著北斗導航系統“三步走”建設和應用拓展,我國衛星導航行業產值持續增長。
根據《2024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發展白皮書》顯示,2023年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體產值達到5362億元,較2022年增長7.09%。其中,包括與衛星導航技術研發和應用直接相關的芯片、器件、算法、軟件、導航數據、終端設備、基礎設施等在內的產業核心產值同比增長約12.28%,達到1611億元,在總體產值中占比為30%,增速高于上一年。由衛星導航應用和服務所衍生帶動形成的關聯產值同比增長約7.79%,達到3751億元,在總體產值中占比達到70%。2013年至2023年間,我國衛星導航產業產值年均復合增速達到15.68%,近年來相對增速略有下降,但絕對增長相當可觀,行業仍處在快速增長周期。
2006-2023年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體產值(單位:億元)
數據來源:《2024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發展白皮書》
制圖:AIoT星圖研究院
單看芯片這一環節,2021年中國GNSS芯片市場規模達到100.1億元,占全球GNSS芯片市場總份額的27.65%。在2021-2027預測期間內,預計GNSS芯片市場將以6.58%的復合年增長率穩步增長,預計2027年全球GNSS芯片市場總規模將會達到532.15億元。
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發展趨勢:技術融合化、國產化....
高精度定位不僅只有北斗,未來行業發展會更傾向于技術融合發展。
北斗與地面網絡協同、多種地面定位技術的協同以及室內外協同的高精度無縫定位技術已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如融合慣性導航、視覺、圖像識別等感知技術,此外還將促進北斗與5G、物聯網、車聯網、衛星互聯網等新技術的融合創新。重點突破短報文集成應用、融合衛星/基站/傳感器的室內外無縫定位、自適應防欺騙抗干擾等關鍵技術,加快推進高精度、低功耗、低成本、小型化的北斗芯片及關鍵元器件研發和產業化。
在北斗的各個領域,國產替代趨勢更加明顯。
北斗用戶段上游芯片、板卡與天線的國產替代均已取得較大進展,上游元器件的國產化水平不斷提升:高精度市場,國產替代已基本完成。但從芯片層面看,我國導航芯片技術已經邁入先進國家的行列,國產替代的趨勢已經不可阻擋。
北斗衛星產品正向著多模多頻的形態發展。
從定位可靠性來說,北斗衛星定位正在由依靠單模單頻、單模雙頻的定位方式,開始向多模多頻系統發展,從場景和效果角度來看,高連續、高可靠的、瞬時高精度定位方向將會成為重點研究方向。
北斗衛星產業鏈的企業業務縱向延伸加劇。
由于衛星導航行業下游較分散,行業內企業橫向并購的整合往往較為困難,規模效應不明顯。因此行業內企業大多采取縱向延伸的策略,通過收并購或自主研發,進入上下游環節,提升供應鏈能力,提升整體核心競爭力,從而獲得更好經營業績。尤其,處于中下游的企業向上游不斷拓展,多家衛星導航行業的終端制造商和系統集成商,抓住北斗三號系統建成開通、高精度需求有望快速增長的機遇,開始自主研發衛星導航芯片等基礎器件,向產業鏈上游延伸。目前上市公司中已有多家企業形成了覆蓋上下游全產業鏈的布局,如海格通信、北斗星通、華測導航、中海達、振芯科技、華力創通、合眾思壯、司南導航等。未來,形成覆蓋上下游全產業鏈布局的衛星導航頭部企業仍將會有增長。
此外,除了在北斗用戶段尋求業務拓展,形成覆蓋用戶段上下游全產業鏈布局以外,更有甚者,部分企業業務布局觸及到商業雷達衛星星座。
有關智能攝像頭更詳細、全面的內容,請將關注IOTE2024中國物聯網系統集成商大會,屆時將在大會上發布完整版白皮書。